Tuesday, January 16, 2018

他開創了一個新紀元

乙年常年期第三主日



基督徒相信默西亞已經來到了,希伯來人還在等待他的到來。那誰是正確?
毫無疑問,希伯來人是對的,我們基督徒也默認了。因為每年基督徒都奉獻出四個星期,準備迎接默西亞的「來臨」。
我們焦急地期待默西亞,因為我們被告知:「在他的歲月中,正義必要興盛,到處國泰民安。他必拯救哀號的貧民,他必扶持無援的窮人。田地裡所出產的五穀百果必將豐盈,山嶺上的收成也要富饒有如黎巴嫩,城市的人必要昌盛有如地上的草蔓 。(詠72:7,12,16)。直到目前我們還沒有看到這個預言的實現,所以我們仍然繼續地期待。
默西亞仍然未來臨,但是什麼時候來?每一個人,包括希伯來人,都會承認祂︰這是耶穌。他在世界上的出生確實是緩慢的、逐步發展的。新時代、末世,已經開始,但是還沒有圓滿。

有一天人們告訴耶穌,他的母親和兄弟來看他了,耶穌「遂環視他周圍坐著的人說:『看,我的母親和我的兄弟!(谷3:34)」是的,聽從他的話語、信靠他、跟隨他的團體,就是他的母親,就是在產痛中每一天生育新子女的母親,直到天主的規劃完美的實現:就是依照他的措施,當時期一滿,就使天上和地上的萬有,總歸於基督元首。」(弗1:10
回應耶穌的召叫和委身於耶穌的規劃,要求的是要即時的果斷、慷慨、堅定放棄一切依靠過去的,與未來世界不相符的。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上主,請讓我認識你的道路,給我力量跟隨你。 」

讀經一 (納3:1-5,10

上主的話再次傳給約納說:「你起身往尼尼微大城去,向他們宣告我曉諭你的事。」
約納便依從上主的話,起身去了尼尼微。尼尼微在天主前是一座大城,須要三天的行程。約納開始進城,行了一天的路程,宣布說:「還有四十天,尼尼微就要毀滅了。」尼尼微人便信仰了天主,立即宣布禁食,從大到小,都身披苦衣。天主看到他們所行的事,看到他們離開自己的邪路,遂憐憫他們,不將已宣布的災禍,降在他們身上。

這是在耶路撒冷,大約公元前四世紀末期,以色列對亞述的流放和巴比倫的痛苦經驗都仍然懷恨在心。尼尼微是屠殺之城的代稱,巴比倫是壓迫者和偶像崇拜者的象徵。
那是猶太社會重建的時期,很容易產生完美主義和對抗外族的情緒,沒有能力留下慈悲和寬恕的空間。 以色列願意恢復對天主的忠誠,但是仍然執迷於自己是純種的民族,自負而封閉;自視為上主特選的民族,而不知道自己的使命是為了服務。他們變得狂熱、不寬容,認為異教國家都被上主所拒絕。
約納書的作者就出生在這樣的大環境中,一位知識分子拉比,頭腦開放,詼諧幽默,對同胞的滿腔怒火微然一笑。他在聖經的滋養下長大,意識到天主是「慈悲寬仁的天主,緩於發怒,富於慈愛忠誠,對萬代的人保持仁愛,寬赦過犯、罪行和罪過,但是決不豁免懲罰,父親的過犯向子孫追討,直到三代四代」(出34:6-7)。祂愛每一個人,揀選了以色列為拯救異教徒,而不是為了與異國對抗。

 

作者不是採取說理的方式,因為這對於苦毒和惡意起不到任何作用。所以他採用了講故事的方法,塑造了一位固執的先知—約納的形象,代表以色列人狹隘的思想和情感。「約納」,這個詞義是鴿子。在聖經中溫和、天真的鴿子是代表以色列(歐7:11)。
故事的背景是尼尼微,這城至少在三百年前已經成為一片廢墟了,可是作者把它想像成仍然是繁華的時代,作為罪惡、驕傲、暴力的象徵。以色列人恨尼尼微,認為正義的天主與他們有同樣的想法,並贊同他們的怨恨、決意懲罰尼尼微,使她為罪孽付出代價,摧毀那裡的人們。但真的是這樣嗎?

 

今天的讀經回應了這個問題。
以色列-約納,根本一點都沒有明白自己擔負的責任。「你起身往尼尼微大城去向他們宣布:他們的邪惡已達到我前」(納1:2)。約納,失望地,一句話也不宣布,跑到約培港口上船往反方向去塔爾史士(納1:1-3)。他寧可死,也不願意做天主拯救異邦人的工具。
遇到如此固執的受派人,天主沒有減少一點點對尼尼微人民的愛,因此祂讓海面風浪大作,約納被扔到了海裡。一條大魚吞下約納,把他帶到尼尼微岸邊吐到沙灘上(納1:4-2:11)。天主第二次派遣約納去尼尼微(納3:2)。這個城市很大,需要三天的行程(第3節)。
約納開始宣講,可是沒有毫無熱誠,只「步行了一天」。他懶惰,連尼尼微一半的城市都沒有走到,他宣講的信息也僅僅限於五個字,少到再也不能少,只限於懲罰和時間,與天主要他做的不一樣。天主根本沒有說要摧毀尼尼微,只是一個災難性的宣告,是需要尼尼微人意識到他們的惡行,他們的邪惡生活
儘管信息的宣講是消極、懶惰而有限,可是尼尼微人竟然相信了天主,悔改了,這實在讓人驚訝。作者藉這種嘲諷的筆法,對比以色列和尼尼微。天主派了很多先知給以色列,可是以色列人不聽從先知的話;而尼尼微人只因為約納消極縮減的五個字就悔改了,就改變了生活方式。天主曾經對厄則克耳先知說過:「若是我派遣你到言語不通的外邦民族那裡,他們必肯聽你的話。但是以色列家族卻不肯聽你,因為他們腦筋固執、心頑硬」 (則3:4-7)。
約納不只是象徵以色列人,也代表所有把天主當作審判官的人,暗地裏希望惡人獲得懲罰的人,也代表所有還沒明白不存在要打敗的敵,而只有需要關愛的兄弟,我們需要幫助一切人遠離罪惡,使他們獲得幸福。

讀經二 (格前7:29-31

弟兄們,我給你們說:時限是短促的,今後有妻子的,要像沒有一樣;哭泣的,要像不哭泣的;歡樂的,要像不歡樂的;購買的,要像一無所得的;享用這世界的,要像不享用的,因為這世界的局面正在逝去。

時間是短促的。有妻子的人好像沒有的,有財產的人好像沒有的,享受物質財富的好像沒有。這個信息給我們的印象,似乎是概括指出這真實世界的虛無和沒有價值。
其實並非如此。保祿只是希望基督徒對這個世界的事物給予正確的價值觀,它們是重要的,但不是永恆的。如同所有美好的事物一樣,婚姻、家庭、財富,都可能誘惑人把它們視為永恆。它們變成偶像,完全佔據了人心,使人失去了生命的真正意義。
為了提醒人注意這個世界的過渡性,基督徒因對復活的主有堅固不可動搖的信心,因而被感動,有些基督徒放棄了婚姻生活,拒絕擁有私人財產,而奉獻整個人及生命,為弟兄姊妹服務。
這種選擇直接見證在未來,沒有妻子、丈夫,沒有疾病和死亡,那時將像天主的天使一樣(路2035-36)。

 

福音 (谷1:14-20

若翰被監禁後,耶穌來到加里肋亞,宣講天主的福音,說:「時期已滿,天主的國臨近了,你們悔改,信從福音罷!
當耶穌沿著加里肋亞海行走時,看見西滿和西滿的兄弟安德肋,在海裡撒網,他們原是漁夫。耶穌向他們說:「來跟隨我!我要使你們成為漁人的漁夫。」他們便立刻拋下網,跟隨了他。
耶穌向前行了不遠,看見載伯德的兒子雅各伯和他的弟弟若望,正在船上修網。耶穌遂立即召叫他們;他們就把自己的父親載伯德和傭工們留在船上,跟隨他去了。

這段福音以簡短的介紹作開始,耶穌正在加利肋亞一帶山村宣講福音:「時期已滿,天主的國臨近了,你們悔改,信從福音罷!」(14-15
第一句話就綜合了祂的全部信息。
他說「天國」,熟悉先知教導的聽眾很明白作者的意思。以色列人民有過五百年歷史的君主制經歷,儘管達味王朝根據先知的標準算是很有成績,但是聖經對於這個時代的評價仍然非常負面。除了少數幾個非常優秀的君王以外,大多數都遠離天主,拒絕聽從先知,把人民帶向毀滅。公元前587年,末代君王和百姓一起被帶到巴比倫流放。
一切都結束了嗎?有些人繼續夢想達味王國的復興;有些人把目光投向未來的默西亞。總之所有的人都承認了只有天主才可能改變以色列的命運,只有靠天主的手牽引以色列才會有平安。新的君王要代替過去不稱職的。
聖經最早的一些書中就已經出現了這種承諾:「上主是你的君王」(民8:23),「上主為王、萬世無彊」(出15:18)。承諾就是責任。天主通過先知一再重複:「我要以強有力的手引領你們」(則20:33),「國家是屬於天主的」。
只有在明白了長久以來以色列民族的這種期待,我們才有能力理解耶穌的話內在的意義。耶穌指出— 期待的時期結束了,安慰與和平來到了,天國就要實現了,天主的承諾兌現了。
耶穌信息的內容就是福音。
現在我們談到福音的時候會想到書,可是在耶穌的時代,福音就是單純指好消息。一切好消息的傳報都稱為福音:一場戰爭勝利了、疾病治好了、戰爭結束了、一位皇帝的出生、皇帝登基、皇帝到城巡視。


馬爾谷在福音書的開始,介紹耶穌好像一位信使,負責向人類宣告一個重要的好消息。這個消息如此驚奇,足以讓每一個聽到的人獲得無限的喜樂。
為了獲得這個經驗,必須有兩個條件:皈依和相信。
皈依,不是指下決心避免罪過,而是決定徹底改變看待天主、人、世界和歷史的觀點。
談到皈依,我們常常關注的是倫理問題,很少注意到實際上首先應該改變的是天主在我們心中的肖像,我們不願意放棄固定的形象,因為那是我們自己的思想塑造的,來於我們的價值判斷,建立在我們自己的感覺上。我們仍然屬於若翰所譴責的一類:「毒蛇的種類!結與悔改相稱的果實吧!」(瑪37);或者如路加說:「斧子已放到樹根上了;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必被砍倒,投入火中」(路3:9);馬爾谷更多講到福音:「天國來到了」。這不是逼近的可怕懲罰,而是高興的好消息:所有的人都有希望,包括罪人,被人類社會排斥的人,因為天主對所有的人都不拒絕,都是兒女。
天主已經啟示給我們這些了,不只是通過聖經,還通過受造物。因此人類一般想像天主,或者任何神祇,他們都是善的。皈依,也就是返回到對天主無限的善,因為善已經是我們DNA的一部分。
基督徹底改變了世界。 他以愛和同情為基礎,首先修正了在我們內變形的天主的觀念。
皈依,同時是改變我們對人和對受造物的看法,開始從天主的角度看一切。從天主的慈愛、耐心、寬容、殷勤、對萬物的關心,像天主那樣區分偶然和基本選擇、短暫和持久。
為了獲得相似於天主的眼光,我們需要持續的皈依。我們永遠不可能達到像天主那樣完美,但是需要持續皈依。如果誰以為自己已經皈依完成,那他就會失落天國。我們可以感到安詳,但是永不能心滿意足。
然後,我們需要信任,不是說接受理論,而是追隨基督,超越阻礙,敢於放棄,懷著堅定的信念,走向完滿的生命。信仰,是交託給祂,相信祂的話,祂的承諾:「看,我更新一切」(默21:5)。信仰,是無條件接納祂對我們的疑問給予的回答。
今日福音的第二部分(16-20),介紹最初四位門徒被召叫,在耶穌復活後要成為福音的傳報官。
章節分為平衡的兩部分,對應兩對兄弟被召:西滿和安德肋(16-17),雅各伯和若望(19-20)。
馬爾谷的講述如果從歷史觀點來看,與若望的敘述差異非常大。(若1:35-51
馬爾谷的講述不是事實細節的記錄,他最關注的不是我們的好奇心。例如,他沒有告訴我們這四位漁夫是不是已經遇到過耶穌,是不是見過他的幾個奇蹟。他沒有告訴我們是什麼原因讓他們義無反顧拋棄一切,馬上跟隨了耶穌。作者關心的是教理講授,對象是所有的人,生命中的某一天感覺到被耶穌召叫。經文談到的不是司鐸或者修女的被召叫,而是每一個人被召叫成為他的門徒,也就是洗禮的召叫。
場景的發展非常快,讀者差不多跟不上。主角是耶穌,行動快速,不只是走路快,講話快,邀請人跟隨他也很快。似乎在與時間賽跑,其實是著急宣告「時間到了!」不要遲疑,抓緊機會進入天國。
研究馬爾谷福音書的人都注意到,在這裡的記載中,耶穌從來沒有停留:走過加里肋亞海邊(16);召叫人卻不回頭望他們是否接受他的邀請,馬上就轉向它處(19);在那裡召叫另外兩個門徒,毫不停留又上了路(21)。誰要跟隨他,就不要抱幻想:前路不容易行,師傅不會允許他們休息一小會兒,不會給假期,不承諾有休息,要求門徒時常一直在路上走。
然後其他人物出現了:西滿和安德肋,雅各伯和若望。與耶穌相遇的時候,他們不是在祈禱,也不是在從事什麼特別重要的大事情,而只是簡單地進行他們的日常工作。
聖經中其他的聖召也是在類似的情況下發生的。先知厄里叟被召叫跟隨厄利亞的時候,正在田地裡趕著十二頭牛耕地(列上19:19-21);梅瑟被召叫的時候正在給他的岳父放羊(出3 :1);基德紅被召叫時正在打麥子(民6:11);瑪竇被召叫的時候正在稅關崗位上收稅(谷2:13-14)。
天主不召叫遊手好閒的人,他們沒有理想、不腳踏實地的人都不是天主召叫的人。天主召叫的是完全投身在具體的社會、經濟、家庭生活中的人。以信仰投身於基督,從來不是一個人在一個領域失敗了,屈而求其次或者不得已的避難所,而是對於在實際生活中奮鬥、努力的人指出一個生活方向。
和聖經中談到的召叫一樣,跟隨基督也是無償的。門徒認識和追隨師傅是因為被召叫,被啟示和贈與一個禮品。明白這一點的人不會驕傲,也不會輕視那些還沒有認識耶穌的人。感謝天主給予我們的一切,並且也幫助其他人創造條件,以獲得天主的恩賜。
從一開始,耶穌就表現出他與同時代的其他老師不同。那些老師停留在學校裡等待學生來找他們上課,然後返回各自家裡。不是老師選擇門徒,而是門徒選擇老師。
耶穌不要來找他聽課的學生,而是與他一起在路上行走的學生,分享他的生命選擇。
最初四位門徒直接回應了耶穌的召叫,他們相信耶穌,跟隨他,即使目標還很不明確,被召叫的命運也是在以後才清楚。
尼尼微人有四十天的期限選擇接受還是拒絕天主邀請的皈依;厄里叟被允許在跟隨厄利亞之前先回去「吻別父母」(列上19:20);而跟隨耶穌的人沒有任何延遲:「讓死人去埋葬他們的死人吧,你跟我來去宣講天國」,「手扶著犁而往後看的,不適於天主的國」(路9:59 -62)。
回應耶穌的召叫,是要立即決定,需要全部而即時放棄一切,不能讓任何事情阻擋跟隨耶穌。即使是神聖的情感,包括父母和家庭、對工作和事業的熱愛、經濟和社會的保障、希望保留朋友等。如果遇到與耶穌召叫的新生活有衝突時,一切都要放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