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24, 2018

誰屬於基督?

復活期第五主日


教會之外,沒有救恩」。這是一個著名的聲明,是在第三世紀由迦太基的主教濟利祿宣告的。這個聲明經常都不被正確的解讀。
過去有許多基督徒錯誤地把教會體制等同為天國在世上的臨在,他們盛氣凌人而驕傲地肯定自己的得救;對其它宗教有許多偏見,認為他們是不純潔的,離開天主很遠。最令人憎惡的事件中,就是他們甚至還訴諸武力,強迫他人領受洗禮、皈依教會
其實教會與天國並不是等同的。在教會裡有陰暗的區域,因而自我排除於天國之外,因為那裡衍生罪惡;同時在教會之外有許多人、許多區域是屬於天國的,因為那裡有聖神在當中運行。
「活出信徒的行為」並不是等同於「屬於基督的奧體」。信徒」並不是局限於宗教活動,例如參與彌撒、領受聖事、祈禱、奉獻;而是要效法基督、踐行正義、愛人互助、財富共享、善待移民、忠信、誠實、拒絕暴力、寬恕敵人、致力於和平。
誰屬於基督和不屬於基督,其分界線不是通過神聖的領域,而是去愛人,「凡在各民族中,敬畏他而又履行正義的人,都是他所中悅的」(宗10:35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哪裡萌生愛、喜樂、和平與寬恕,
那裡就有復活主的聖神臨在。


 

讀經一 (宗9:26-31

掃祿來到耶路撒冷,設法與門徒們交結;眾人都怕他,不信他是門徒。
巴爾納伯卻接待了他,引他去見宗徒,並給他們講述掃祿在路上怎樣看見了主,主怎樣給他說了話;他又怎樣在大馬士革因耶穌的名字勇敢講道。掃祿遂在耶路撒冷同他們來往,也因主的名字勇敢講道;並且同希臘化的猶太人談論辯道,他們就打算殺害他。兄弟們一知道這事,就領他下到凱撒勒雅,以後打發他到塔爾索去了。教會既在全猶太、加里肋亞和撒瑪黎雅得了平安,遂建立起來,懷著敬畏上主之情行動,並因著聖神的鼓勵,逐漸發展。



在皈依數年之後,保祿決定去耶路撒冷一趟。希望會晤伯多祿,並且認識那裡的基督徒團體,那曾經是他嚴酷迫害過的地方。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在保祿身上所發生的事情,以及他徹底的改變。儘管如此,人們對他仍然不是很信任,在接納他之前仍然希望驗證他的堅定性(26節)。這時巴爾納伯介入了,他的慷慨和對福音的實踐使他在團體內享有盛名,受到非常的尊敬。他很了解保祿,知道他對舊約聖經有研究,並意識到這個人可能會成為一個偉大的宗徒。所以他找到保祿,引薦他到當地的基督徒團體。
經過與耶路撒冷團體兄弟們最初的艱難接觸之後,保祿與猶太教基要派領袖開始發生了激烈的對抗,他們甚至想要殺死他。他們認為保祿是異端分子,是先祖傳下來的信仰和傳統的背叛者(28-30)。這只是保祿為了基督所承受的無數迫害的起始。
今天這篇讀經的信息遠遠超出生平介紹的意義。
保祿在皈依之後,當他第一次來到耶路撒冷,根據他在迦拉達書信中所寫的,他已經在納巴特一帶(今天的約旦國)和大馬士革傳福音了,為此,阿萊特王的提督尋找他要逮捕他。那時他並沒有真正向異教徒傳福音,而只是追隨耶穌的足跡,在大馬士革一帶福傳(迦1:11-16)。然而,儘管他得到了基督非常特殊的直接啟示,但是他仍然感到沒有能力單獨於信徒團體中獨立活動。所以他希望盡快與伯多祿領導的耶路撒冷母親教會取得緊密聯繫。
他有很多理由走自己的路。他比其他人更早選擇了正確的牧靈道路。他意識到基督徒團體有很大的危機,就是將自己關閉在隔離區。他認為應該儘早脫離與猶太教的緊密聯繫,而把自己投向世界。但是贊同他的人很少,伯多祿也很猶豫。怎麼辦?走自己的路,不顧別人?
通過保祿的事件,宗徒大事錄的作者路加,告訴人們,包括今天,熱誠投身於福音的人,常常很少被教會團體所理解。他們要面對誤會及分歧,甚至被所有的人拋棄和孤立。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保祿,從一開始就努力與團體內的兄弟們保持團結,後來也沒有任何困難讓他遠離教會的共融。

讀經二 (若一3:18-24

孩子們,我們愛,不可只用言語,也不可只用口舌,而要用行動和事實。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認出,我們是出於真理的,並且在他面前可以安心;縱然我們的心責備我們,我們還可以安心,因為天主比我們的心大,他原知道一切。
可愛的諸位,假使我們的心不責備我們,在天主前便可放心大膽;那麼我們無論求什麼,必由他獲得,因為我們遵守了他的命令,行了他所喜悅的事。
他的命令就是叫我們信他的子耶穌基督的名字,並按照他給我們所出的命令,彼此相愛。那遵守他命令的,就住在他內,天主也住在這人內。我們所以知道他住在我們內,是藉他賜給我們的聖神。

儘管我們特別努力,按照信仰要求正確的生活,我們知道自己仍然是一個罪人。若望在他的書信開始時就告誡我們:「如果我們說我們沒有罪過,就是欺騙自己,真理也不在我們內」(若一18)。那麼怎樣才能知道我們是否與基督結合﹖是在他主幹上的分支、擁有他的血液和聖神,還是掉落的不結果實的枯枝呢?
耶穌面對客納罕婦人(瑪15:28)和葛法翁的百夫長的信德曾經驚呼:「在以色列我從來沒有遇到一個人有這樣大的信德」(瑪8:10)。也就是告訴我們在異教徒中有很多善良和慷慨的人,比如科爾乃略:「他同他的全家,是虔誠而敬畏天主的人,對百姓慷慨好施,又常向天主祈禱」(10:2)。那麼這樣的人,一生持守正義、純潔的生活,雖然沒有領受洗禮,他們是不是已經屬於基督的呢?
在今天的讀經中,若望對這個疑問給予回答,並且建議一個標準,到底哪些人真正屬於基督。標準不是誰的名字寫在堂區教友名冊上,而是那些在生活中接納了聖神的人,祂像風一樣自由,不受任何體制包括教會的操縱,誰接受祂,祂就在那裡運行。
聖神臨在有一個明顯的標記:就是愛的工作。在今天讀經的前面一節若望告訴我們:「誰若有今世的財物,看見自己的弟兄有急難,卻對他關閉自己憐憫的心腸,天主的愛怎能存在他內?」(17),所以勸告我們:「孩子們,我們愛,不可只用言語,也不可只用口舌,而要用行動和事實。」(18)基督聖神臨在的標記不是口頭宣告信仰,而是具體的對人有益的工作。
沒擁有基督的聖神就不會產生愛的工作,如果施行愛德工作,那就是與基督及與天主結合的標記。
即使那些沒有認識基督的人,如果踐行愛德,當然他們就是分享神性生命的人。因為「可愛的諸位,我們應該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出於天主;凡有愛的,都是生於天主,也認識天主;那不愛的,也不認識天主,因為天主是愛」(若一4:7-8)。
書信繼續聲明,這一段是整本聖經中最美麗的聲明。如果我們反省自己的生活,不得不承認我們有很多錯誤,知道自己有很多缺點和壞習慣,依靠自己是沒有能力改變的。這時我們會想到是天主拒絕我們、懲罰我們。
若望的回答給予我們很多安慰。如果我們真誠地投身於對兄弟姐妹的愛,就不用再擔心我們的卑微、脆弱和心裡的不安。任何情況都不能動搖我們的信心,因為「天主比我們的心更加大」(20節)。
魔鬼最大的誘惑是讓我們認為天主的心比我們的心小。母親一向會寬恕孩子所有的錯誤,甚至在孩子不悔過的時候。母親理解天主,相信正義的天主有一天會派遣自己的兒子去地獄。誰不接受這種觀點,他就是把天主局限在他自己的小心眼裡。

福音 (若望15:1-8


「我是真葡萄樹,我父是園丁。凡在我身上不結實的枝條,他便剪掉;凡結實的,他就清理,使他結更多的果實;你們因我對你們所講的話,已是清潔的了。
你們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你們內。正如枝條若不留在葡萄樹上,憑自己不能結實;你們若不住在我內,也一無所能。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條;那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他內的,他就結許多的果實,因為離了我,你們什麼也不能做。誰若不住在我內,便彷彿枝條,丟在外面而枯乾了,人便把它拾起來,投入火中焚燒。
你們如果住在我內,而我的話也存在你們內,如此,你們願意什麼,求罷!必給你們成就。我父受光榮,即在於你們多結果實,如此你們就成為我的門徒。

在聖經中提到的聖地並不只是「流奶與蜜」的地方,那裡也盛產葡萄和橄欖(雅24:13)。每一個希伯來家庭在房屋周圍都會栽種葡萄,搭起葡萄架,在漫長的夏季那濃綠的長廊是乘涼的最好地方(列上5:5)。珍貴的葡萄,其中一部分被烘乾成葡萄乾,另一些則被擠壓得到好的和強烈的葡萄酒。

葡萄聯繫著喜樂和節日,在聖經中經常被用於象徵性的方式,常常代表天主的祝福。即使是在巴勒斯坦農業社區長大的耶穌,也在他的比喻和寓言中使用了這些圖像。
我是真正的葡萄樹」(1節),耶穌以這個隆重的聲明開始今天的福音。
為了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和其挑戰性,我們需要先了解先知們所宣講的天主的葡萄園是以色列民族,他們是結滿信德豐碩果實的葡萄園,甘甜如同「沙漠裡的葡萄」(歐9:10),她虔誠地回應天主仁慈:「葡萄園如此珍貴優美,你們要高歌頌揚她。我,上主,親自作她的護守者,時加灌溉;我要日夜護守,免得受人侵害。我再沒有怒氣;萬一有了荊棘和蒺藜,我必前去攻擊,將它完全焚毀」(依27:1-5)。
上主的葡萄作為以色列的象徵,曾經是耶路撒冷聖殿最重要的裝飾,佈滿庭廊,金色的葡萄枝、葡萄串、葡萄藤都是朝聖人們的奉獻。
天主的以色列葡萄園曾經被天主精心種植在肥沃的丘陵上,可是他們讓天主很失望,他們的果實是酸的(依5:1-4)。天主抱怨說:「我種植你時,原是精選的葡萄,純粹的真種子;你怎麼竟給我變成了壞樹,成了野葡萄﹖”(耶2:21)所以天主做出痛苦的決定,「我必撤去它的籬笆,讓它被吞噬;拆毀它的圍牆,讓它受踐踏;我要使他變成荒地,不再修剪,不再耕鋤,荊棘和蒺藜將叢叢而生;並且我要命令雲彩不再在它上降下時雨」(依5:5-7)。
儘管如此,天主開始的工程從來不會以失敗告終。以色列的作為像不忠誠的酸葡萄,但園丁「他原希望正義,看,竟是流血;他原希望公平,看,卻是冤聲!
(依5:7)。但是,天主並不拋棄他們,因為「天主的恩賜和召選是不會撤回的」(羅11:29)。在乾枯的樹根上生命的嫩芽要萌發,在逾越節那一天,新的苞蕾要綻放,他是耶穌基督,真正的生命。
耶穌是葡萄樹,門徒是葡萄枝,他們屬於基督耶穌,天主從他們身上期待甜美的果實:正義、誠實、仁愛。為此,他像園丁一樣:他們將被主人「修剪或砍下」。 2-3節)
這兩種工作由園丁在一年內不同的季節進行。砍下枝條是在冬季,為了把沒有用的枝條砍掉。修剪是在八月份,為了把弱小的花蕾去掉,給茁壯的花蕾更多空間。
如果按照字面直接解釋可能讓人很憂傷,弱小的和不結果實的枝條會很危險,它們讓人想到不冷不熱、徒有虛名的基督徒。他們的命運會是火焰:「誰若不住在我內,便彷彿枝條,丟在外面而枯乾了,人便把它拾起來,投入火中焚燒。」(6節)
這是一種誤導性的解釋,與天主對弱者的特殊愛情不一致。
砍下和修剪,不是報復的圖像,而是天主對每一個人和每一個基督徒的呵護。進入基督的奧體,或者是通過聖神直接引導仍然沒有領受洗禮的人們,或者領受了洗禮經過了「水和聖神」而未能重生的基督徒,二者都不會自行結出好果實。
枯乾的樹枝不是指沒有建樹的個人,而是每一個人的可悲之處,是對福音的不忠誠,鬆懈大大小小的罪過,即使是那些偉大的宗徒們也有這些問題。沒有人超越於這種情況,所有的人都需要不斷的淨化。
強行分開善惡好壞,區分教會體制內的基督徒和體制外的非基督徒,都是出於靈性傲慢和虛偽的一種形式。誰只看到別人身上的枯枝,以為只有別人急需被修剪砍伐,甚至聲稱將他們排除在團體之外或宣稱他們離棄天主,只是一個自以為是的人 只看到兄弟眼中的木屑,而看不到自己眼中的大樑。 (瑪7:4

在教會內面對人類的痛苦,而臉上表現出灰心喪氣,這也是天主淨化工作程中不信任的標記。 那些自稱為基督徒的人,因對罪惡所造成的失望,可能導致一些人離開團體的艱難決定。 這是一種可以理解和值得尊重的選擇,但仍然是錯誤的。 誰不了解兄弟姐妹犯錯誤,拒絕他們的也偏離了葡萄樹,耶穌接觸了麻風病人(谷1:41),並且是「稅吏和罪人的朋友」(瑪11:19)。

因著我講的話,你們已經是清潔的了」(3)。這不是宣告門徒的純潔無罪,而是強調天主用來修剪的工具。
在最後的晚餐上,耶穌告訴門徒們,「你們是潔淨的,但不都是」(若13:11)。那是指猶達斯,他代表那些儘管皈依了基督卻追求個人私利的人,他們以權力代替服務,佔據首位而不是成為最後。猶達斯代表那些拒絕天主介入他們生活的人們,他們拒絕自己的思想和心靈被天主聖言所「潔淨」,因此,他們走向喪亡的危險。
比較耶穌這個人及他的話語,是需要持續地、必要的修剪。天主的話「確實是生活的,是有效力的,比各種雙刃的劍還銳利,直穿入靈魂和神魂,關節與骨髓的分離點,且可辨別心中的感覺和思念」(希4: 12)。沒有任何暗角和隱秘可以逃脫天主聖言的光明,沒有任何死亡的陰影在光明中不融化。它們就是被砍去的枝條,被修剪的無用葉子和苞蕾,為了讓太陽更好地照耀我們的美善和正直,結出更加美好的豐碩果實。這也說明外在的宗教熱誠是短暫的,不能等同於對基督真實的熱忱投入。
雖然他帶來痛苦的一面,是由天父來執行,但這淨化的結果是喜樂的。天主的手看上去是打傷我們,其實是為了治愈(約5:17)。為接受懲戒,你們應該堅忍,因為天主對待你們,就如對待子女;那有兒子,做父親的不懲戒他呢﹖」(希12:7)。

今天許多人對教會的指責,有時是刻薄苛刻的批評,不能輕易駁回,因為這些批評者不愛基督,並且認為不值得作任何考慮。 其實他們可以改為參考一種更符合我們信仰的生活,雖然這是一種健康而痛苦的修剪。
結出豐碩的果實對誰有益處?讀經最後一節告訴我們 :是天主的光榮!。 (8節)
 天主並沒有在期待我們的鼓掌和頌揚。天主的榮耀只是在於祂的愛在人類中的彰顯和流露。對於這個工程,門徒與基督完全結合,因為與基督一起,他們是同一棵葡萄樹。
葡萄不為自己生產葡萄,而為別人結果。 當它看到芽,花朵,葉子和甜葡萄的萌芽結果時,枝條會發現它活著時是滿全的實現。                                      
基督徒踐行仁愛也不是為了自己,不是為了對自己的倫理道德自我陶醉 ,甚至也不是為了獲得天主的獎賞。 他要像在天聖父,愛而不期待任何回報。他的回報就是看到別人幸福從而自己獲得喜樂,看到天主的愛通過自己獲得彰顯。再沒有別的,這就是天主自己的喜樂,當喜樂完滿時就是天國的來臨。




Wednesday, April 18, 2018

天主通過付出生命的牧人顯現

復活期第四主日乙年


即使在宗教危機的時候,大多數人仍然相信天主;但是確認這位天主的身份,往往與耶穌啟示的天主截然不同。一般入所信仰的天主是適應人類的正義觀,按照功德給予獎懲,喜歡祭獻,祝福對他虔誠的信徒,禁止姦淫;允許積聚財富和自由投資;其實,有時甚至成為生夥伴。這位天主允許為了自衛而合法殺人。除此之外,他是無限偉大、無所不能、並能夠獲得尊重。
這位合理性的天主,在天主教教理講授課中被接納,確實對一般人來說亦容易接受。
不過,有一天,真正的天主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在耶穌內顯現了。他與罪人和被排斥的人在一起。他任人唾自己的臉而不回擊,他愛那些把他釘死在十字架上的人,他表現出既不是無所不能,也不是無限的。面對這樣一位脆弱、無法自天主,所有人的信心都動搖了。我認為:當伯多祿發誓不認識他時(谷14:71),他是以大多數基督徒的名義說話。
相信一位這樣的天主是很困難:意味著要卸去一切榮耀,為了愛而甘願成為一個細小而卑微的人。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縱使需要經過死蔭的幽谷,我也不會害怕,因為我相信牧人會引領我。」


讀經一 (宗4:8-12


那時,伯多祿充滿聖神,向他們說:「各位百姓首領和長老!如果你們今天詢問我們有關向一個病人行善的事,並且他怎樣痊癒了,我很高興告訴你們和全以色列百姓:是憑納匝肋人耶穌基督的名字,即是你們所釘死,天主從死者中所復活的;就是憑著這人,這個站在你們面前的人好了。這耶穌就是為你們『匠人所棄而不用的石頭,反而成了屋角基石。』
除他以外,無論憑誰,決無救援,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字,使我們賴以得救的。
這是伯多祿的另一篇講話。宗徒大事錄記載了伯多祿八篇講話,這是第三篇。是上一個主日,我們聽到的那篇演講發表之後不久的一篇。
這篇講話的背景與上一篇一樣。伯多祿和若望醫治好了一位在聖殿麗門前乞討多年的天生瘸子,面對驚訝的人們,他們就宣告說:「因我們信仰他的名,他的名就強壯了你們所看見,所認識的這人:即由他而來的信德,在你們眾人面前賜這人完全好了」(3:16)。他們正在講話的時候,來了幾位首領,看到當時的情況,這些人「大為惱怒,因為他們教訓百姓,並宣講耶穌從死者中復活,遂下手拿住他們,押在拘留所裡」 (宗4:2-3)。第二天,把他們押上法庭,審問他們:「你們憑什麼能力,或以誰的名義行這事﹖」(宗4:7)。
今天的讀經是伯多祿在法庭上對首領和百姓的回答:我們的治愈「是憑納匝肋人耶穌基督的名字,即是你們所釘死,天主從死者中所復活的」(宗4 :8-10)。
伯多祿接著引用了聖詠,「匠人所棄而不用的石頭,反而成了屋角基石」(詠118:2)。伯多祿把它解釋為指向耶穌的寓言,再次把人的工作與天主的行動作鮮明的對比。他把議會成員比喻作建築工人,手中有一塊堅固可作基石的石頭,可是他們不把它納入建築的計劃中,反而擔心它會讓他們的建築物不穩固,因而丟棄它,遠遠的扔開。天主,卻非常珍視這塊石頭,去把它撿起來,拿來作為天主新建築物的基石。
這塊石頭就是耶穌。他以自己新穎的教導,推翻了舊建築的秩序,動搖了「聖地和民族」(若11:48)。耶穌作為一個平信徒,沒有權威,持續不斷地挑戰猶太宗教體制,這是無法容忍的。大司祭蓋法對他的同事們非常合乎邏輯地指出:「你們什麼都不懂,也不想想 叫一個人替百姓死,以免全民族滅亡;這為你們多麼有利」(若1149
天主與那些聲稱在地上代表天主的宗教領袖的想法不一樣。對於天主來說,耶穌是忠誠的僕人,因此在逾越節那天,祂從墳墓中把自己的僕人救出、給予他榮耀,把他樹立為天主新聖殿的基石。
在講話的結束部分(12),伯多祿肯定的說:「除他以外,無論憑誰,決無救援,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字,使我們賴以得救的。」耶穌是唯一救世主。誰把生命建立在耶穌和耶穌的話語上,才可能在堅固的基礎上建設穩固的建築物。他不必擔心新教義,新宗教,新意識形態,新人文主義,新科學發現的出現,可能有一天會顯露出一些脆弱性。

 

讀經二 (若一3:1-2

請看父賜給我們何等的愛情,使我們得稱為天主的子女,而且我們也真是如此。世界所以不認識我們,是因為不認識父。
可愛的諸位,現在我們是天主的子女,但我們將來如何,還沒有顯明;可是我們知道:一顯明了,我們必要相似他,因為我們要看見他實在怎樣。

基督徒在洗禮時所領受的天主的生命,是一個神秘的靈性現實。耶穌對尼苛德摩說,把它與「風」相比較,沒有人知道它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它不會毫無影響地存在,不會沒有動靜地掠過,不論它在哪裡都會引起關注,但是它是眼睛看不到的。(若3:8

今天讀經首先告訴我們的是,這種神性生命的恩賜是無償的。天主的聖言時常是有效的:如果天主稱呼某人是天主的兒女,這個人肯定會真實變成天主的兒女。
天主的兒女,在聖經詞彙中,指兒女分享生育他們的父母的生命。創世紀說:「亞當,生了一個兒子,像自己的模樣和肖像,給他起名叫舍特」(創5:3)。舍特,從亞當那裡獲得生命,與他的父親相似,在許多方面留有父親的印記。所以,基督徒在世界上,也是神性生命的臨在,如同每一個兒女一樣展示與父親的相似。這就是為什麼一個不認識天主的人,甚至不知道天主所生的(第1節)。 因此基督徒不被理解是不足為奇的。
不過現在的狀況並不是最後決定性的。我們在這個世界的生活仍然被蒙著面紗,阻擋我們真實地展現自己。但有一天面紗將被解除,我們將會看到天主的樣子,然後我們就會知道我們會像他一樣(第2節)
這就是基督徒面對死亡的態度。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生命第二階段的開始,那是更好的一部分,在那裏天主的僕人們和羔羊一起「瞻望他的容貌;他們額上帶著他的名字。也不再有黑夜了,他們不需要燈光,也不需要日光,因為上主天主要光照他們;他們必要為王,至於無窮之世」(默22:3-5)。

 

福音 (若10:11-18


我是善牧:善牧為羊捨掉自己的性命。傭工,因不是牧人,羊也不是他自己的,一看見狼來,便棄羊逃跑──狼就抓住羊,把羊趕散了,因為他是傭工,對羊漠不關心。
我是善牧,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正如父認識我,我也認識父一樣;我並且為羊捨掉我的性命。我還有別的羊,還不屬於這一棧,我也該把他們引來,他們要聽我的聲音,這樣,將只有一個羊群,一個牧人。
父愛我,因為我捨掉我的性命,為再取回它來:誰也不能奪去我的性命,而是我甘心情願捨掉它;我有權捨掉它,我也有權再取回它來:這是我由我父所接受的命令。

以色列人民即使在客納罕定居成為農民之後,仍然無限懷念游牧生活,從來沒有放棄飼養綿羊和山羊。根據貝督因人的智慧,他們更加喜歡羊群,而不是金銀珠寶,這種價值觀通過《箴言》這本書告訴我們:「對你羊群的情況,應加注意;對你的家畜,應常留心照料;因為錢財並不能永存,寶藏也不能永留萬代。割去了乾草,青草又叢生;山間的野草,也收集起來;那時羔羊供你衣料,山羊供你地價,羊奶足以養你,維持你的家庭,養活你的婢女」(箴27:23-27)。
牧人與羊群常常在一個孤立的地方共同度過很長的時間,在牧人與羊群之間因而建立了愛的關係。牧人熟悉每一隻羊,知道和稱呼每一頭羊的名字,而羊也認識牧人的聲音。對於羊群來說最大的危險是野生動物,在舊約時代,約旦河谷充滿鬣狗、豺狼、獅子和熊等等兇惡野獸,為了保護羊群,牧人常備武器有彈弓、粗大的棒子、火石 ,需要時刻做好準備與野獸戰鬥,。
這就是當時社會的現實,因此,難怪牧人的形象總是在聖經出現。達味是在「羊圈」被天主召叫來牧養以色列人民,「他以純潔的心牧養了他們,他以明智的手領導了他們」(詠78:70-72)。以色列的君王常常被比喻為惡牧人,他們不是牧養羊群,而是養肥自己,剝奪、拋棄、屠殺羊群。 (則34

天主常常被比喻為園丁和農民(依27:3;詠65),尤其是牧人,引導、保護、餵養羊群(詠
80:2,23),「把羔羊抱在胸前,耐心引導懷孕的母羊」(依40:11)。天主親自照顧被暴君強暴的以色列人民,並且承諾他們:「我要從我以前驅散它們所到的各地,集合我尚存的羊,引導它們再回自己的羊棧,叫它們滋生繁殖;我要興起牧者來牧放它們,使它們無恐無懼,再也不會失掉一個──上主的斷語。看,時日將到──上主的斷語──我必給達味興起一支正義的苗芽,叫他執政為王,斷事明智,在地上執行公道正義」(耶23:3-5)。這是對默西亞的預言,他將成為真正的善牧,擁有天主慈悲心腸的君王。
耶穌的聲明:「我是善牧」,以這句話開始今天的福音,明確地指出是實現了先知的預言。他是天主派遣的牧人,照顧人民如同沒有牧人的羊群。 (谷6:34
善牧為羊群捨棄生命」(第11節),這是對於比喻的第一個解釋。
我們可能都很熟悉瑪竇和路加福音中談到的關於迷失羔羊的比喻(瑪18:12-14;路15:4-7),因此很容易把「善牧」的形象與耶穌聯繫起來,他懷著無限溫柔和極大的同情心,去尋找那在生命中走錯路的人。
今天的福音中的「善牧」,卻不是溫柔撫摸受傷的羔羊,而是一位戰鬥者,他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保護處於任何危險中的羊群。背景不是悠閒浪漫的田園牧歌,「臥在青綠的草場,走近幽靜的水旁」(詠23:2);而是達味面對獅子和熊帶走了羔羊的場面,他追逐並與野獸搏鬥,撃倒牠們並將受害者從牠們的嘴中奪回(撒上17:34-35)。
今天的福音中所介紹的耶穌,是與土匪強盜和野獸搏鬥的勇敢男人,是強大及無畏的。
善」不是指感情上,含義不是甜密、可愛,而是「真正的」、「真實的」、「勇敢的」。耶穌是真正的牧人,因為他如此的愛護羊群,以至於準備隨時為它們付出自己的生命。
為了繼續強化這個形象,耶穌與傭工對比。 12-13
一個村莊的居民,有時不是各自照顧各自的羊群,常常共同僱用一個牧人看守大家的羊。對他們這種傭工,法律有非常嚴格的義責任確認:若遇到一隻狼、兩隻狗、一隻小動物,他們要處理;但是面對獅子、豹子、熊和賊,他們是可以逃跑離的。在合約中沒有條款要求他們必須為羊群付出生命。他們在感情上也不是與羊群密不可分。當他們感覺到危險時,他們可以逃跑,他們感興趣的不是羊群的命運,而是自己的薪酬。
同樣「善牧」,不是僅僅指在教會裡面擔任職務的人,而是指所有的基督徒。每一個基督的門徒都應該有一顆真正的牧人的心,像我們的師傅耶穌基督一樣對人是無條件的慷慨。
誰如果僅僅限於履行合同約責任,尋找哪些義務可以逃避,服從法律僅僅是為了獲得薪水酬和逃避懲罰,這樣的基督徒就是傭工心態。
誰像耶穌那樣不計較?他沒有問他的權利在哪裡,他的職責在哪裡結束; 制定了什麼規則,以及與業主的安排是什麼?他有一條獨特的法則如下:對人「瘋狂」的愛。 愛不分國界; 超越任何障礙,風險和犧牲,愛不會停下來。如果不像耶穌那樣去愛,就永遠不會明白耶穌的選擇和建議,反而會認為他是一個夢想家、幻想家、冒險家和魯莽的人。 
讀經的第二部分14-16節),耶穌再次強調「我是善牧」,引出第二個特徵。真正的牧人認識自己的每一隻羊,而羊也認識他。
在聖經中,動詞「認識」的合義不只是理解,當它指人與人的關係時,包括一種深刻的經驗,在愛內完全的投入。這是一個內心的問題,多於理性。
這層含義也指我們與天主的關係。保祿在給迦拉達人書信中,指出他們曾經不認識天主,曾經屬於偶像,而現在「你們認識了天主,更好說為天主所認識;那麼,你們怎麼又再回到那無能無用的蒙學裡去,情願再作他們的奴隸呢﹖」(迦4:9)如果你們已經進入與他生命的共融,如同新娘與新郎,怎可能又離開他的愛呢?
善牧是耶穌,誰以同樣的熱情投入於天主的愛和兄弟姐妹的愛,他也就是善牧
整個人類將在這一天體驗到進入與天主這種互相的「認識」、互相的愛中。耶穌知道還有很多人沒有接受他的愛,「還有別的羊,還不屬於這一棧」,但是像他這樣的真實牧人,不會放棄尋找任何一隻迷失的羊,所以他說:「我也該把他們引來,他們要聽我的聲音,這樣,將只有一個羊群,一個牧人。」(16)
如果我們認真注意耶穌的這個聲明,就會意識到這是非常艱鉅的任務,任何一個人都不能脫離唯一善牧的愛。
讀經的最後部分17-18節)在這種充滿動力的愛情中呈現自由的主題。哪裡有強迫和恐懼,就與愛不相容,害怕天主這已是罪。
耶穌向我們展示了他的愛,這是他白白的給予,「誰也不能奪去我的性命,而是我甘心情願捨掉它;我有權捨掉它,我也有權再取回它來。 」(18)
再取回它」,意味著賦予生命的人的命運不是死亡,而是生命的豐盛。  把它作為禮物是「恢復它的唯一方法」,這是一個相同的原則。在另一幅圖像中,將被採納:「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才結出許多子粒來。愛惜自己性命的,必要喪失性命;在現世憎恨自己性命的,必要保存性命入於永生」(若12:24-25)。


 

Tuesday, April 10, 2018

天主要求我們向他展示我們的雙手

復活期第三主日乙年

我們細想天空的飛鳥和田野裡的百合花,我們會體驗到這些甜美的感覺很快就會被悲傷籠罩,並且提醒我們是與這些美麗受造物有相同的命運。即使人也「像花生出,瞬息凋謝」(約14:2)。人的一生好像野草:「世人的歲月與青草無異,又像田野的花,茂盛一時,只要輕風吹過,它就不復存在,沒有人認得出它原有的所在」(詠103:15)。麥粒死在土地裏為了重生,樹木「被砍伐了,仍有希望生出新芽,嫩枝叢出不窮」(約14:7),對於身處生死之間的人類會有什麼樣的忠告呢?
毫無疑問,人最後一個詞就是「死亡」。億萬年之後生命會泯滅在浩渺的宇宙中。
那麼人類在地球上的生活過程有意義嗎?或者像流星一樣消失無踪?等待我們的難道是徹底虛無的悲劇嗎?我們感覺到是被囚禁在世界上,注定走向死亡,無可逃避。                                            
這是人類一直無法解決的謎題,它一直困擾著人類,而人則努力拼命,希望得到答案。
逾越節的光永遠消解了黑暗和死亡的陰影:這個世界不是墳墓,而是準備和發展未來無限生命的子宮。受造物將在另一個新天新地盛開(伯後3:13)。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天主注視我們的手腳,察看愛的傷痕」。

中文字幕: 

讀經一 (宗3:13-19

亞巴郎、依撒格和雅各伯的天主,我們祖先的天主,光榮了自己的僕人耶穌,他就是你們所解送,並在比拉多前所否認的;雖然那人原判定要釋放他,你們卻否認了那聖而且義的人,竟要求把殺人犯,恩賜給你們,反而殺害了生命之源;天主卻從死者中復活了他,我們就是這事的見證人。因我們信仰他的名,他的名就強壯了你們所看見,所認識的這人:即由他而來的信德,在你們眾人面前賜這人完全好了。
現今,弟兄們!我知道你們所行的,是出於無知;你們的首領也是如此。但天主藉著眾先知的口,預言他的默西亞當受難的事,也就這樣應驗了。你們悔改,並回心轉意罷!好消除你們的罪過。


在醫治好麗門前一個瘸子乞丐後(宗3:1-10),伯多祿宣講了今天讀經中我們聽到的這段話。
這個奇蹟在人群中引起了欣賞和驚訝,人們開始詢問:誰是宗徒?誰獲得了奇特的治愈能力?
伯多祿澄清說:「諸位以色列人!你們為什麼對這事驚奇﹖或者為什麼注視我們,好像是我們因自己的能力或熱心使他行走﹖」(伯後3:12)。不是我們有能力完成了你們剛才看到的奇蹟,而是依靠對耶穌的信德。這是耶穌仍然活著的一個鮮明證據。
今天讀經的背景就是這個。
瘸子獲得治愈從哪方面能夠證明耶穌活著呢?或許因為這是一個只有天主才能夠完成的奇蹟?如果是這樣,那麼誰沒有能力完成奇蹟就不能作復活的見證人。
在講話中,伯多祿一再重複:「我們是見證人」(15)。宗徒們自信自己是見證人,因為他們完成的奇蹟毫無疑問證明耶穌活著。
耶穌曾經走遍巴勒斯坦,宣講福音,治癒疾病,給飢餓人食物,赦免犯罪的人。如果這些事情以同樣的力量和同樣的權威仍然繼續發生,即使沒有奇蹟仍然可以證明耶穌活著,因為他繼續通過門徒們行動,他的精神仍然臨於世上。
在這個意義上,他的每一個門徒都被召叫作復活的見證人。凡是宣講救恩,為消除飢餓、痛苦、疾病而奮鬥,幫助沒有能力繼續生活的「瘸子」站起來,被聖神所感動繼續耶穌的工程,這些人就是耶穌仍然活著的見證人。
在伯多祿的講話中,還有第二個要素需要注意:賦予耶穌的名銜——「天主忠誠的僕人、聖者、義人、生命的導師」(伯後3:13-15)。這些名銜並不是榮譽,而是初期基督徒對耶穌的信仰的綜合。
如果真的相信耶穌所擁有的這些名銜,真的信服這位在俗世的觀點看起來是失敗了的人,卻是成功實現天主旨意的人,是唯一的聖人、義人,他的十字架是走向生命之路,那麼我們的生命在各方面都會發生改變。
談話的第三個層面,涉及到的是生命和死亡的矛盾,人的工程與天主的工程之間的對立。 13-15
一方面重申人殺害「生命之主」,反而喜歡殺人犯巴拉巴;另一方面指出天主使人復活,給予人生命。
伯多祿宣講的是希望的信息,他告訴我們,天主的愛永遠是勝利者,即使從人類的惡行中仍然可以提取善。天主的計劃不會被無知和惡意所摧毀,不論是如何悲慘的狀況,如何沒有意義的行為,都不能逃脫天主的力量,都會被納入他的救恩規劃中。
讀經的最後一部分(17-19),伯多祿邀請人皈依。錯誤和罪惡,不是出於惡意,而是無知,最後都會獲得寬恕,也可能獲得補救。瘸子獲得治愈就是一個標記:即使最瘸的、最癱軟的人,都會獲得復活的主耶穌基督聖神力量的治愈。
今天像過去一樣,宗徒大事錄的作者曾經告訴他的基督徒團體,罪過的赦免需要經過兩個步驟:第一是承認自己所犯的罪過,不為自己的過錯尋找任何藉口;第二是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

讀經二 (1若一2:1-5

我的孩子們,我給你們寫這些事,是為叫你們不犯罪;但是,誰若犯了罪,我們在父那裡有正義的耶穌基督作護慰者。他自己就是贖罪祭,贖我們的罪過,不但贖我們的,而且也贖全世界的罪過。
如果我們遵守他的命令,由此便知道我們認識他。那說「我認識他」,而不遵守他命令的,是撒謊的人,在他內沒有真理。但是,誰若遵守他的話,天主的愛在他內才得以圓滿;由此我們也知道,我們是在他內。

曾經在若望團體流行的一個錯誤的神學就是荒謬的樂觀主義,在倫理上的盲目膚淺。有些團體認為,他們已經獲得的靈性智慧和光明可以保護他們避免任何罪惡。
若望嚴格批評他們這種危險的幻想:「如果我們說我們沒有罪過,就是欺騙自己,真理也不在我們內。但若我們明認我們的罪過,天主既是忠信正義的,必赦免我們的罪過,並洗淨我們的各種不義。如果我們說我們沒有犯過罪,我們就是拿他當說謊者,他的話就不在我們內」(若一1:8-10)。
基督徒承認自己的脆弱,知道自己即使在被寬恕和赦免罪過之後仍然會繼續犯罪。儘管如此,基督徒有一個福音:即使犯罪,我們仍然有一個護慰者,耶穌基督在天主聖父前為我們求情;所以我們不會害怕,不會失望,我們確信會得救,而且救恩不只是局限於信徒小團體,而是廣及全人類。
讀經的第二部分(3-5),針對那些宣稱認識天主,卻不遵守天主命令的人。信仰,若望告訴我們,與生活不可能分離;只有「遵守天主的話,天主的愛在他內才得以圓滿」。誰如果只是在口頭上宣稱自己對基督的信仰,卻不按照福音的要求生活,就是撒謊,就不能獲得救恩。這當然不是說這個人會永遠失落,但是他就不能獲得天主的愛在他內的圓滿。若望警告我們,誰如果遠離天主,遠離天主的道路,就會遠離愛的泉源,遠離喜樂和生命。

福音 (路24:35-48

二人就把在路上的事,及在分餅時,他們怎樣認出了耶穌,述說了一遍。
他們正談論這些事的時候,耶穌立在他們中間,向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眾人害怕起來,想是見了鬼神。耶穌向他們說:「你們為什麼恐惶﹖為什麼心裡起了疑慮﹖你們看看我的手,我的腳,分明是我自己。你們摸摸我,應該知道:鬼神是沒有肉軀和骨頭的,如同你們看我,卻是有的。」說了這話,就把手和腳伸給他們看。他們由於歡喜,還是不敢信,只是驚訝;耶穌向他們說:「你們這裡有什麼吃的沒有﹖」他們便給了他一片烤魚。他便接過來,當他們面前吃了。
耶穌對他們說:「我以前還同你們在一起的時候,就對你們說過這話:諸凡梅瑟法律、先知並聖詠上指著我所記載的話,都必須應驗。」耶穌遂開啟他們的明悟,叫他們理解經書;又向他們說:「經上曾這樣記載:默西亞必須受苦,第三天要從死者中復活;並且必須從耶路撒冷開始,因他的名向萬邦宣講悔改,以得罪之赦。你們就是這些事的見證人。」

這一段福音記載復活的耶穌如何顯現,地點是耶路撒冷,日期是在逾越節,那一天的開始是婦女們在去墳墓的路上,以及「兩個穿著耀眼衣服的人」(路24:1-8 )宣告耶穌復活。

 

晚上,十一位宗徒和一些門徒一起正在討論西滿和其他人遇到耶穌復活顯現的事情,這時回厄瑪烏的兩個門徒返回來了,向在場的人們講了他們在路上發生的事情,以及如何在擘餅時突然認出了主耶穌。
在這個背景下,我們可以想像當時門徒們會是何等的高興,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耶穌來到了他們中間,顯現了。 35-36
我們可以想像得到若望告訴我們的情況,「門徒們看到耶穌非常喜歡」(若20:20)。不過路加告訴我們,他們「很驚訝、害怕、不安」,以為是「看到了鬼」,。「心裡升起懷疑」(36-38)。他們的這些反應有點莫名其妙。
我們很難理解他們有困難相信的理由:「因為太大的喜樂,他們無法相信」(41)。如何能夠把喜樂與懷疑聯繫起來呢?

耶穌在他們面前吃魚也讓人疑惑(39-43)。保祿告訴我們,復活的耶穌所擁有的身體與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身體是不一樣的(格前15:35-44),那是「精神的」身體,以從關閉的門進入(若20:26),所以不能吃飯。

這讓我們想到多俾亞書中類似的情況,大天使拉斐爾在介紹自己的時候說:「你們雖然天天見我吃喝,其實我並沒有吃喝什麼;你們看見的,只是個現象而已」(多12:19)。但是這個解釋不能讓人信服,因為如果是這樣,耶穌讓多默伸手探入他的傷口就成了幻覺、幻象。
而且耶路撒冷離開大海有些距離,好像不是很有可能門徒們馬上就能夠拿出烤魚給耶穌吃。這事情更像是發生在葛法翁。
這種困難當然會讓理性主義者抓住不放,他們會馬上撇開深入思考其深刻含義的機會,而給予其它解釋。而路加實際上用了具體的語言和物質圖像來傳遞無法言喻的事實。驚訝、害怕、懷疑、在門徒們面前吃東西等等,到底是什麼含義呢?為什麼很奇怪地要讓門徒們看他的手和腳呢?人們一般認出一個人是通過臉孔,而不是手腳。
聖經中所敘述的每一個關於天主的經驗,總是提到人這一方面的反應 害怕。我們記得依撒意亞先知在他蒙召的時刻,高喊:「我有禍了!我完了!因為我是個唇舌不潔的人,住在唇舌不潔的人民中間,竟親眼見了君王 萬軍的上主!(依6:5)。再想一想匝加利亞和瑪利亞,也都因為被告知要生一個兒子而震驚(路1:12,29);還有三位宗徒在看到耶穌顯聖容的時候,都「非常害怕」(谷9:6)。
這種害怕,不是面對危險產生的恐懼,而是面對天主的啟示所產生的驚訝。

 

在今天的讀經中,驚訝和害怕都是聖經語彙。福音書作者用這些詞彙來表達超自然的經驗,他們被不是來於這個世界而是來於天主的光明所籠罩,獲得無法言喻的感受:他們相遇了復活的耶穌。
當天主顯現在他的基督徒團體當中時 驚訝和害怕,總是一起出現,今天也是如此。驚訝和害怕,是一個人徹底改變的標記,這是復活的耶穌在人的生命中所產生的效果。因著復活的耶穌,逾越節的光明照亮了蜷縮在這個世界中的渺少,開啟人心和理性而面向新世界,向復活者的世界、迷人的、促生驚訝和害怕的世界開放,那是天主的世界。
讓自己進入這個新領域並不是簡單而直接的,難免會有猶豫和困惑。福音書作者談到的正是懷疑,不只是今天的讀經中談到,而是所有關於耶穌顯現的情況也有這樣的。
懷疑主義,缺乏信心,對顯現者身份的不確定,都使門徒們的信仰路程緩慢而艱難。他們所看到的復活事實太美麗了,以至於不敢相信那是真實的。有時他們以為是鬼,有時他們甚至不能認出來復活者就是曾經與他們日日夜夜在巴肋斯坦共同生活、共同行走的主、老師,比如在提庇利亞海邊。甚至在加里肋亞山上最後一次顯現之後,瑪竇說:「還有些人仍然懷疑」(瑪28:17)。
在復活的耶穌親自提供了許多標記後,他們的懷疑仍然持續。這首先表現出宗徒們都不是輕信的人,其次信德並不是一件明顯的東西,而是對於一個召叫的自由回應。總會有很多理由拒絕信仰,事實上非基督徒的存在說明天主的行為方式非常不具體,祂不為人規定道路,不強迫人的自由。
路加強調復活的耶穌的肉身,這與牧靈需要有關係。路加的基督徒團體受到希臘哲學思想影響,他們不否認人死後會以另外一種新的生命方式生活,但是他們認為那個時候只有精神生活。肉體是人靈魂的囚牢,人期待著從地面上逃脫,飛入天空。對於希臘人來說,肉體復活是無法想像的,所以死者顯現也是像陰影、精神、鬼魂一樣。
為了幫助生活在這種文化下的人們理解基督徒關於復活的新概念,路加是四福音書作者中唯一一個使用了非常「肉體」化語言的人:門徒們肯定他們觸摸到了復活的耶穌,與他一起吃過飯,被邀請看到他的肉體和骨頭。

這種現實主義有些讓人不安。
如果我們不注意到讀者對象,是什麼原因讓路加採取這種方法,就有危險把耶穌的復活看做是靈魂再入肉體,重新返回原先的生命形式。
復活的人不會是再重新取得肉體,由原子和分子組成,像在這個世界上的一樣。如果在復活的時候還要再重新穿上這個肉體,那為什麼要在死亡的時候脫去它呢!天主怎麼可能讓人死去,然後又還給人同樣的生命。如果注定人要死去,那麼應該有新生命等待著,與現在的生命完全不一樣,我們既無法想像,也難以證明。我們的感官沒有能力捕捉,只能通過標記來領悟,通過信德來接受。

這樣,我們嘗試來對今天聽到的讀經中,所包含的神學信息重新反省,以便適合我們的文化背景。

路加強調 復活者,不是幻影,而是確確實實的耶穌,宗徒們親手觸摸過他,與他一起吃過飯。他的容貌發生了變化,使他無法被認出;形像變化了,但不是另外一個人;他保留著肉體,有能力向人們展示他自己,可以與人們聯繫,與人們溝通他的愛,但是他的肉體與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不一樣,而是精神的肉體,像保祿說的那樣(格前15:44)。
復活後,他有肉體,可以像我們一樣吃喝,也就是說仍然分享我們的期待和失望、喜樂和痛苦。他不是無法觸及的,不是無限遙遠的,也不是與我們的現實世界毫無關係的。而且在他返回到天主聖父那里之後,他仍然是完全的人,我們中的一個。
而且他不是唯一的復活者,而是無數復活者中的長子(哥1:18)。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情,也將發生在他所有門徒們的身上。在死亡的時刻,沒有靈魂和肉體的分裂,像希臘哲學所認為的那樣;而是人,完整的人,進入天主的世界發生轉化。
現在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為什麼復活的耶穌讓門徒們看他的手和腳(39)。一般情況下,辨識一個人是通過他的臉孔,而耶穌希望通過他的手和腳讓弟子們認出來他。這是讓人們認出釘子和十字架造成的傷痕,那是為了愛而犧牲的高峰。
復活後,耶穌的肉體保留了他贈出自己所留下的標記。

天主沒有其他的手,只有耶穌基督這雙手,因為愛而被釘子刺穿。認為這雙手可能對人做出壞事情,那確是褻瀆。天主沒有其他的腳,只有耶穌基督這雙腳,那是被釘子刺穿的腳,告訴我們他永遠不可能遠離我們。
看著這雙手,這雙腳,人會發現真正的、唯一的天主。
同樣基督徒也將是通過自己的手和腳被認出。誰能夠把自己的雙手和雙腳所留下的愛的標記展示給天主,他將是有福的。可以與聖保祿一起歡呼:「在我身上,我帶有耶穌的烙印」(迦6:17)。
讀經的最後一部分(44-48),指出今天的我們如何經驗與復活的耶穌相遇:必須向聖經智慧打開心門。通過聖經,基督持續向門徒們展示「他的手和腳」,也就是他愛的行為。
然後是重要的宣告,也出現在其它兩篇讀經中:「因他的名向萬邦宣講悔改,以得罪之赦。」
相信復活的耶穌,會帶來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徹底改變。逾越節的夜晚對初期基督徒來說,是通過洗禮聖事,標誌著從死亡到生命的過渡。 (若一3:14)當我們宣告耶穌復活時,如何讓這個信息具有說服力和可信度呢﹖只有當我們作為基督的門徒,像師傅一樣,有能力向世界展示我們所付出的愛的工作,在雙手和雙腳留下的標記的時候。